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六年翻一番 美丽乡村——西南村 记者 雷海泉/文 凌云/摄 作为广东省首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近年来,我市着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此推动下,我市农村也随之进入发展快车道,自“十一五”以来,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据统计,到2011年,我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2363元,同比增长16.38 %,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而这一收入水平比2005年增长了13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六年间翻了一番。此外,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服务管理水平也得到稳步提高,如今当走进农村,走在平整的水泥村道上,看着一幢幢崭新的农民新居和整洁的村貌,听着正在农业基地上作业的村民的交谈声和欢笑声,人们会发现,农村已呈现出一幅新景象,城乡差距正悄然缩小。 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 安居乐业有保障,这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最大实惠。 如今,农村基础设施更完善。在省和广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市共投入近15亿元,全面完成农村行政村“六通工程”(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共汽车);投入10多亿元修建1000多公里村级水泥路,全市农村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广州市财政和本级财政共投入农村建设资金30375万元,完成77个村庄107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涉及农村人口达19万人;通过开展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83%,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87.58%,农村改水受益率100%。 城乡教育发展逐趋均衡。整合撤并散布农村地区的“麻雀学校”,集中资源建设了一批优质规范学校,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秀教师,并从2010年秋季起,在广州地区率先推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城乡教育资源渐趋均等。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渐提高。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2010年全市参加新农合人数576833人,参合率达99.88%,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1亿多元对石滩、中新等中心镇医院进行改造扩建,提升村镇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对辖区内150个行政村卫生站全部实行标准化建设,让村民步行30分钟距离内就能到达公立医院或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市282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有文化室、篮球场、室内活动场所等文化阵地,遍布城乡的小公园、小广场、农家书屋和文体设施,让村民就近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2009年我市财政投入资金1.1亿元启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缓解农村养老问题。同时,随着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建立包括低保、五保、特困、贫困学生、重大疾病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体系,以及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等保障措施深入实施,一个覆盖面更广,保障水平更高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正在形成。 此外,随着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绿道经济”的崛起,大量农民转移到乡村旅游上来,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一个个由绿道串联起来的农业基地变成了旅游景点,农业效益日益提升,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