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约场村农民新居 新农村文化生活 村务管理日益完善 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农村服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机制,随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村集体财务管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工程等措施相继实施,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有效地维持了农村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增城市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增城市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各项补偿费管理办法》、《增城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经营收益的分配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加强农村经管工作的制度和规定,有力推动了农村经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全市282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村账镇代管”,728个社实行了“社账镇(村)代管”,282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各个镇街、村都制订了财务制度,所有村集体均实行了基本账户制度,全市农村财务实行公开栏和互联网两种形式公开,这使得我市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因农村财务引发的干群矛盾大大减少。据统计,农村群众到市级以上的群体上访案件由2005年的64宗减少到2008年的14宗,到2010年仅有5宗。 今年,我市提出争取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村级集体为主要改革单位,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为核心,以适应市场经济为根本目的,变资产为股权,变成员为股民,致力建立运作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民主、经营更加科学、分配更加公平的农村经济发展新体制。 为确保村社干部队伍不滥用公权谋取私利,今年我市还全面推开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开展一次彻底的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建立一个公道正派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一揽子有效的农村风险防范制度、建立一个公开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和农村建设工程交易平台、建立一个高效的农村财政结算中心。)“五个一”工程试点工作于今年5月底相继开展,经过两个月的试点探索,今年8月在全市铺开。大敦村是“五个一”工程的试点之一,自开展“五个一”工作以来,村里首先对本村的“三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查,并向全体村民公示了清查情况,使村民对本村的“家底”心中有数。同时,通过建立起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农村财务、资产交易、工程建设等重大事项的监督管理,使得在村集体资产交易过程中村民明白,干部清白。今年9月6日,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黄先耀率调研组到我市大敦村调研“五个一”工作时,对此项工作予以了高度肯定。“现在有清楚明白的的数据摆在面前,村干部做事也不用担心被村民怀疑了。”大敦村相关负责人在向黄先耀介绍时高兴地说。 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速 去年起,扶贫开发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两项惠及民生的大工程相继启动,直接加快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程,我市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得到较快发展。 经过一年多的扶贫开发工作,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北部小楼、派潭和正果三镇的81个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均达到了10万元脱贫标准,村集体年收入平均达25万元,有30个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更达30万元以上,三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已100%脱贫。 通过协调推进名镇名村项目建设,农村路网、路灯、给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医院、敬老院、幼儿园、中小学校、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服务场所也相继建成。通过建立完善农村民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六大保障”体系,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基础变得更加坚实。在扶贫开发工作的推动下,农村集体经济也变得更坚实,一个个具备“造血”功能的村集体项目,为村集体增收提供了保障。 派潭镇刘家村村民赵史田对本次扶贫开发的成果体会深刻。身患糖尿病的赵史田不能干重活,一家四口生活十分困难,在本次扶贫开发工作之前,家境窘困的他平常不能每天都吃上肉食,为节省生活开支,他只能一个月买一次肉,面对困境的赵史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番禺区东涌街是刘家村的对口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到村后尤为关心赵史田一家的情况。在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接受帮扶半年后,赵史田就增收了2600多元,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子。此外,帮扶单位把赵史田安排在帮扶单位帮扶建设的紫玉淮山种植基地中工作,每月收入1500元。“现在想吃肉就吃肉。”赵史田高兴地说。 看着日益改善的生活条件,以及与日俱增的生活盼头,许多与赵史田一样的贫困户脸上的愁容渐渐消去,随着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推进,他们的生活信心也更足了。 今年,除了扶贫开发外,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推动引擎。 “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曹鉴燎对增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思路。 按照这种思路,今年8月,我市印发了《增城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荔城街庆东村温山吓社、中新镇霞迳村、派潭镇高滩村田心塘社、小楼镇西园村、增江街初溪村、朱村街丹邱村、新塘镇基岗村、郭村、石滩镇仙塘村、正果镇黄屋村等10个村为我市2012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在建设过程中,将结合各个村庄的资源条件和生产生活特点,将每一个试点村划分为农民居住区、现代农业区、产业发展区等功能区,合理布局村庄发展空间,并通过实行泥砖房分类改造,大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一支带领村民致富的管理队伍。 目前,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正在“政府搭台、村民参与、企业唱戏(市场运作)”原则,“一镇一法、一村一策”的工作策略下全面铺开,“功能区分清晰、产业特色明显、村容村貌整洁、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保和谐、基层组织坚强、村民就业充分、农民持续增收”的新时代农村正渐渐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