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23日,洪水冲断东门桥。 ![]() 雁塔桥众多车辆经过,排起长龙。 本报记者何秋玲/文 魏楚均 蓝健/摄 陪伴增城市民走过80余年的东门桥自2014年被洪水冲垮后,是否重建?何时重建?带着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近日,记者专门采访了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以及市民,了解他们对于重建东门桥有哪些看法。 现 状:有三座跨增江的桥梁但仍然堵车 1月10日,记者在雁塔桥看到,桥面上挤满了车辆,行车非常缓慢。由于连接广汕路,大型货车基本从雁塔桥经过。据区交通局统计,雁塔桥每日车流量约8万车次,属重交通道路。人民桥属四类桥,已进行交通管制,狭窄的桥面上挤满了车辆,除了机动车辆还有不少自行车、电动车等都在双向两车道的桥面上通行,往来桥两端的行人较多,交通秩序较为混乱。而在增城大桥,由于当天正值周日,塞车情况比以往更严重。 建 议:原址重建东门桥 “始建于1932年的东门桥是增江上最早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型桥梁,结束了有史以来河东、河西靠摆渡的历史,这也是该桥的‘历史价值’所在。”区人大代表罗灵表示,重建东门桥不仅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工程。“目前三座跨增江的桥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拥堵,重建东门桥能够缓解往返荔城和增江通车通人的现状。”她说。据悉,她曾和多名区人大代表联名提过重建东门桥的议案,期盼早日重建东门桥。 区政协委员梁波广认为,重建东门桥的价值不仅有利于缓解交通堵塞,也能满足有过江需求的人群,特别老人、小孩等靠非机动车出行的人员。“三座桥已经非常拥堵了,如果让他们选择这三座桥过江,一方面是路途远,另一方面是不安全。”他说。 据了解,随着增江街片区的建设发展,目前增江街在建在售的房地产项目达10多个,一大集团130多亩等多个地块准备开发建设,在全街现有常住人口12万人的基础上,居住人口正在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增多。同时,增江街辖区有小学、初中、高中、职校、高校多所学校,师生人数约6万人。此外,随着东区高科技工业园不断扩大,现有35家企业,员工人数近万人。东门桥被冲毁应急拆除一年多以来,给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居民出门带来很多不便。 罗灵透露,自2015年11月区政府发布征集2016年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的启事以来,多位相熟的代表和居民纷纷通过邮件和传真等方式提出重建东门桥的建议。她表示,希望大家的这个愿望能得到实现,从而缓解老城区增江两岸交通拥挤状况和减轻增城大桥、人民桥交通拥堵情况,方便市民出行,提高中心城区市民出行的舒适感。 民 声:东门桥寄托市民“老增城”情结 东门桥被冲毁后应急拆除一年多以来,给往返荔城和增江的居民出门带来诸多不便,记者采访了10名市民发现,他们盼望东门桥能够早日重建的心声非常强烈。 众所周知,东门桥不仅仅是一座桥,还寄托着很多市民的“老增城”情结。家住东门桥头,今年86岁的梁伯表示,东门桥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梁伯说,自有记忆起,东门桥就是他和家人往返增江两岸的通道。“以往居民在桥上散步、钓鱼或做买卖,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自从东门桥拆除后,出行不便,荔城和增江的沟通、联系好像就断了。”在荔城沿江西路居住的黄婆婆也认为现在出门办事很不便利,“送孙女上学要绕路到人民桥,不仅要多花半个多小时,而且人民桥本身狭窄,车流量大,很危险。” 在人民医院上班的郭女士表示,她来增城工作已有三年多了,先前对东门桥的历史了解不多,对它的感情也没“老增城”浓厚,不过东门桥曾是她上下班的必经之路,现在每天要从人民桥过江,交通堵塞非常严重。“一到节假日,真的是有家难回。”她苦笑道。 历 史 东门桥曾历经两次炸毁三次复建 据《增城县志》记载:东门桥始建于1929年,1932年建成。长160米,面宽9米,桥有10孔,由美国马克墩公司承建,是增江上最早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型桥梁,耗资14万元(银毫)。 1938年,为阻止日军进犯广州而炸毁东门桥东岸两座桥墩,破坏3孔桥面而交通中断,抗日胜利后用木材临时修复。 1949年,东门桥再次遭难,因战争临时修复的木料被烧毁,交通再次中断。解放战争胜利后于1950年再次修复。 1957年,广汕公路增城大桥建成,东门大桥便作为人行桥。 1968年,洪水暴涨,有一个桥墩基础被洪水掏空下沉0.5米,成为危桥。又因桥面低矮,有阻塞洪水、危及县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政府批准拆毁桥面。 1985年,东门桥复建,桥面长160米,宽4.7米,比旧桥升高2米。 2014年5月23日,我区遭遇特大暴雨,东门桥桥墩出现下陷、桥面开裂。相关部门紧急封桥,并派人通宵值守。不久,相关部门拆除剩下残桥,封住两岸桥头。 |
kebe009 发表于 2016-1-18 16:34
即使重建也是不走小车的啦
巴斯洛伊尔 发表于 2016-1-18 18:34
对很多两岸靠步行的普通市民来说,绕增城大桥太远,绕人民桥又窄又多车,重建东门桥便利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