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牛平深入朱村街、中新镇和新塘镇永宁管理区调研农业生产和发展情况 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叶牛平在广州金河农业有限公司了解生产情况。 (记者雷海泉/文 凌云/摄 通讯员曾政文)昨日上午,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增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叶牛平到朱村街、中新镇和新塘镇永宁管理区就我市农业生产和发展开展专题调研。他要求,涉农部门和各镇街要按照一二三产业共同提升发展的要求,用好用活农业综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壮大,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协同发展,为我市农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副市长江慧雄,相关镇街和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当日,叶牛平一行首先来到位于朱村街横塱村内的广州市堡迪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蔬菜初加工,公司为横塱村本地村民开设,目前拥有全自动生产线两条,大型冷库5个。听完公司负责人对公司情况的初步介绍后,叶牛平走到正在加工生产芋头的全自动生产线旁,认真察看加工流程。“一天能加工多少?原料从哪里来?”看着芋头在流水线上经洗刷、保鲜、包装等多个环节最终变成一包包成品,叶牛平向公司负责人问道。“公司一般以周来算生产量,以目前的蔬菜生产情况来看平均每周可生产加工各类蔬菜30吨。加工原料主要来自公司自营或与其他经营者合作的蔬菜生产基地,同时,还会向周边村民收购,主要是以增城当地采购为主。也就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收购当地农产品,聘用当地农民工。”公司负责人回答说。叶牛平走到一名正在加工流水线上操作的女工前,和她聊起了工资收入的话题,当得知她是老板娘时,叶牛平问:“目前公司有多少员工?其中有多少当地村民?”老板娘回答:“公司目前有员工约30人,绝大多数为横塱村当地村民,目前公司正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由于人手不够,‘老板’和‘老板娘’都要上生产线了。”同时,她还反映,目前公司生产也面临着供电不足的问题。对此,叶牛平随即要求随行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企业提出的问题,着手研究解决方案,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叶牛平指出,农业部门也要开展“暖企行动”,要加强与企业沟通,根据企业年度生产加工计划,充分进行市场调研,采取相关补贴政策,引导本地农民种植企业所需农产品,在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做到惠企惠农。 走出堡迪公司的加工厂房,叶牛平一行来到位于宁西管理区路边村的广州金河农业有限公司了解公司的生产情况。据了解,该公司于今年1月份建成投产,主要是运用悬空种植和无土种植技术进行蔬菜生产。目前该公司在路边村内建有蔬菜生产基地约100亩,主要生产广东适时叶菜约17种。在公司负责人的陪同下,叶牛平走进了架有透明保温膜的蔬菜生产大棚,只见棚内列着一排排离地约半米高的竹架,竹架上悬挂着注有植物生长营养液的塑胶种植槽,槽中正生长着各类蔬菜。“每天产量有多少斤?”叶牛平问道。公司负责人向叶牛平介绍,公司目前日生产蔬菜约2000公斤,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该负责人表示,由于采取的是无土种植,因此蔬菜的生长不受土地肥瘦限制,也杜绝蔬菜受土质污染的根源,整个蔬菜基地的发展对土地的要求也较低,同时,由于种植时离地较高,加上有保温棚的保护,蔬菜生长基本上不受雨水影响,前段时间广州普降暴雨,许多传统蔬菜种植基地均受到影响,产量下降,但该公司仍然正常生产。“技术含量挺高。”叶牛平对该公司的生产技术表示赞许。走到一排种植槽前,该公司负责人随手抓起一棵新品种蔬菜,掰下一片菜叶,随即放进口中,叶牛平也掰下一叶,尝了尝蔬菜的味道:“味道不错。”叶牛平指出,该类蔬菜基地生产技术高,产品无污染,对土地要求很低,在我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后,叶牛平一行来到中新镇五联村,对位于村内的增城市第一水产种苗繁育实验基地、广州市穗园花场和广州亚生园艺有限公司等农业生产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增城市第一水产种苗繁育实验基地于2004年建成,主要培育出售“增福”牌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鱼鱼苗,基地占地460亩,年产种苗约1.9亿尾,种苗主要供应省内外各地。当听到公司利用数据库和相关网络资源,针对终端客户建有完善的跟踪服务系统时,叶牛平对此表示肯定,并勉励企业总结成功经验,推动企业取得更大发展。广州市穗园花场是全省最大的非洲菊生产基地,在该花场的种植棚内,看到成片的非洲菊,叶牛平向花场负责人了解经营情况。该负责人介绍,目前花场占地约300亩,在产花季节,每日可产花16万支,近期,花场计划扩大种植规模,预计到2014年种植面积达520亩。在扩产的同时,目前该花场正面临着供水和招工方面的困难。对此,叶牛平要求相关部门要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尽快解决企业的生产困难。广州亚生园艺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鲜切叶生产基地,在该公司的种植场内,当了解到该公司已确定了稳定的高端客户群时,叶牛平鼓励其继续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和当地村庄发展。 实地调研结束后,叶牛平在市果树蔬菜研究所会议室与农业企业负责人和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在认真听取市农业局的专题汇报和企业代表对发展农业的意见建议后,叶牛平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以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为目标,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来抓,促进了农业加快发展。市农业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部门为促进农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市委、市政府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叶牛平指出,增城农业发展有基础、有特色、空间大、前景好。增城的地理区位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气候、生态环境和销售市场,发展农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增城,种稻、种菜、种果、种花、种树,养鱼、养鸡、养鸭、养鹅、养鸟,样样都可以种养,还有“增城十宝”农产品著名品牌;随着珠三角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增城农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叶牛平强调,增城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主要以家家户户分散种养的形式,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经营。同时,也必须推动农业运用现代设备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无论是农业产业化还是现代化,都离不开“收购当地农产品、聘用当地农民工”的农业企业。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企业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点扶持和服务对象,对现有的农业企业进行登记造册,像抓工业企业一样抓农业企业,像服务工业企业一样服务农业企业,对企业在农产品品牌培育、品牌打造、规模化生产、科技应用和推广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帮扶;要在培育农业企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强农产品品牌策划和营销,加大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叶牛平指出,要加强政策扶持,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协同发展。当前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很多,市发改物价局、市农业局等部门要把农业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结合国家扶持农业政策制定增城扶持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集中效益,帮助农业企业解决土地流转、劳动用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保障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