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锡怡用自制的“中式架子鼓”进行演奏。 文、图/记者周影红 见习记者黎淑敏 实习生邱政达 原本必须由三个人共同演奏的乐器,现在一人就能独立完成,怎么演奏?昨日,记者寻访到这位自制“中式架子鼓”的正果老人何锡怡,倾听他用“中式架子鼓”现场演奏粤曲。 自制乐器 自娱自乐 现年74岁的何锡怡是正果龙潭埔人,1968年在正果镇何屋小学任教,1971年转教中学,1998年退休。自小热爱粤曲文化的何锡怡,退休后仍坚持练习演奏各种乐器。 记者来到何锡怡家中,看到了这个特别的“中式架子鼓”。只见这个架子鼓近半米高,约一米宽。鼓手坐在乐器前,操作方式如同打爵士鼓。 “这是一个自己焊接的铁架,铁架上连接着好几种戏曲需要用到的乐器。”何锡怡介绍道。记者看到,在组成乐器的正中间,从左到右有三块颜色不同的木板,分别叫做“织鼓”、“谷鱼”、“叻鼓”,材料分别是棕榔木和棍顶木;在三块木板的下方摆着一个名为“京鼓”的大鼓。何锡怡说,在戏曲里,这“三鼓一鱼”合起来称作“掌板”,在戏曲里由一人完成主调部分,掌板两侧分为左锣右钗,由另外两名乐手负责协奏。 何锡怡告诉记者,除了铁架是由儿子帮忙焊接而成外,乐器的其它部分均由他独自一人收集材料自制而成。“这个架子鼓是由我自己设计的,各种材料分别到广州、石龙等地选购,大概用了五六百块钱,只用了两天就完成了,至今已经使用了四年左右。”何锡怡抚摸着自己心爱的作品说。 这个做工简陋的“中式架子鼓”真的能使演奏者“一人分饰三角”吗?在记者的请求下,谦虚的何锡怡为我们即场演奏了一首粤曲《胡不归》。他用他那娴熟的技艺将粤曲演奏得出神入化,让人陶醉其中。为何会想到自制这个“中式架子鼓”呢?记者满腹疑问。何锡怡告诉记者,他自小喜爱音乐,尤其喜爱粤曲。退休后,因找不到同样对音乐深感兴趣的伙伴一起演奏,于是突发奇想,产生了自制架子鼓的想法,希望能够让这个兴趣爱好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色彩。“本来需要三人合奏的演奏方式,现在有了它,我一人就可以奏出一支乐队共同演奏的效果。它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何锡怡乐呵呵地说。 喜爱粤曲 多才多艺 何锡怡说,喜爱粤曲的缘由,是因为小时候看过一次村中请来的曲艺表演,那动人的戏曲就此打开了他心中的那道音乐之门。自此,着迷于粤曲的何锡怡开始在闲暇时找村里村外的乐师学习唱曲。喜爱粤曲之余的他同时也对为戏曲进行配乐的乐器很感兴趣。在村里一位掌板师傅的指导下,小学毕业后的他便打得一手好锣。中学期间,何锡怡还学会了独立掌板。 1988年,为庆祝正果佛爷寺重修开光,当地政府举办了一次大型文艺晚会,邀请正果各个村落推举人才代表参加文艺表演比赛。当时仍在龙潭埔何屋小学任教的何锡怡被推举作为何屋村的代表参赛,并以演奏一曲《尊师重教》荣获镇级二等奖,大受欢迎。 何锡怡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并不亚于部分现代填词作曲的音乐人,偶尔也会填词写曲,他笑称自己也有拙作几份,其中平仄唱法的《心中增城》是他的得意之作。 兴趣广泛 老有所乐 “家铭七律:父子悠悠骨肉情,夫妻融洽家温馨。心善意仁为祖训,仕贤淑德耀门庭。……”记者留意到,何锡怡家中客厅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吸引眼球的书法作品,尤其是挂在客厅正墙上的一幅书法,苍劲有力、入木三分、神韵洒脱,让人赞叹不已。何锡怡告诉记者,这都是他闲暇时所作,此外还有一些他自己创作的诗词、散文和故事。记者大赞他多才多艺,他却谦虚笑语:“当之有愧,这些都只是我的兴趣爱好。人年纪大了,需要找些精神寄托,这样自己也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